人文学院新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之三:学术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 2018-10-30   访问次数: 1753




为进一步提升人文学院教师科研选题能力,做好教师学术研究转型,我院于1025日下午,在博艺楼601举办了以学术转型为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共分两场,第一场为赵贤德教授作学术研究转向的学术报告。第二场为常州社科联副主席叶英姿女士作关于常州地方文化选题的专题指导。

在叶主席的专题指导中,她首先从目前极为关注的“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选题展开,介绍了大运河在常州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和影响,并建议大家围绕这一课题做好各项研究。比如在申报课题的定位、特色与资料汇辑上,都要有所创新,并能给出短、中、长三期合理规划。其次,叶主席从本课题申报的写作与思路进行深度阐发,介绍了申报书在主题与规划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在申报书中突出论证结果与解决方案,框架布局合理,逻辑结构严谨等。第三,叶主席从市场发展角度解读课题申报不仅要有学术价值,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并认为一份好的申报书应做到“思路清晰,目标准确,举措得当”三点要求。

在赵教授的学术报告中,赵贤德教授从自身十几年的学术经历出发,就学术研究如何逐渐转向“接地气”和全体老师们做了分享。赵贤德教授说,自己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都是从事语言学本体研究。而来校工作后,逐步转向常州、苏南和江南有关语言学家和历史名人的研究,随后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2014年和2015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赵贤德教授为我院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研究尽量与常州、苏南或江南的地方历史文化结合;二是将研究成果推出常州、推向全国,从而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引起全国同行专家的重视;三是一定要坚持申报,并要多向同行专家请教。

此次“学术转型之路”的专题讲座中,叶主席、赵教授与学院教师在常州地方文化的课题研究方面展开了研讨,为学院老师,尤其是新教师来校后学术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为学院在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方面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郝文达供稿,许梦婕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