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行
发布时间: 2022-11-24   访问次数: 1230


江南文化是一种秀美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意境文化,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中蕴含着恬静内秀的韵味。11月18日—20日,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行,围绕“文脉传承与长江文化”这一主题,海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学者通过一场主论坛、七场分论坛和两场高端对话,探索和建构长江文化、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提炼和展示江南文化的文化精髓,提升江南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主论坛上,国内外六位名家大师荟萃了一道道思想盛宴,指引江南文脉在滚滚长江中扬帆远航——

邬书林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放到世界的范畴,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去考察。在推进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建设世界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文献中心。有这样的思路,我们的文脉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会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江南地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长江文化有着深远历史积淀,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当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后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形成普及读物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国内外的民众了解我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丽的山川,这是特好的福气。包括无锡在内的江南人重视家族传统,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家训就是,富贵的时候不要忘了根本,贫贱的时候更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底子,世世代代规定一定不要断掉读书。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

肇始于江南的东林学派,秉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关怀的理念不是平铺的,没有先后左右的准则,而是立体的,建构在一个立体的宇宙论中。阳明心学中最关键的学问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良知”落实,成为每天修养磨炼的功夫。

吴晓明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

现代社会的每一项发展,都需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无锡国专是江南儒学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它培育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像种子一样在江南散播开来,近代以来影响力非常之大。如果长三角地区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它的恢复,我想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程章灿 《江苏文库·文献编》主编、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世说新语》将长江塑造为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伴随着对江南、江左(江北)又或者是江东的开发,长江区域的人才登场,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无可取代的源泉和动力。当你们下一次翻开《世说新语》的时候,也许你们会在耳中听到滚滚长江正从书页之间悄悄流过。

江南文脉,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专家学者解读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

□ 本报记者 马薇 房雅雯

大江大河历来是文明的摇篮。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11月19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环节中,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和演绎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血脉关联,探寻江南文脉由小桥流水之漫游,至沿江而下之漂流,进而由江入海、走向世界的激荡奔腾之路。

因江而名,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之源

长江以万里绵延和千年奔腾演绎了中华文明之道,成为江南文脉的母体和生命之源。高端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达成共识: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长江文化最有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相伴,扬子江畔、太湖原野,疏浚河道、整治堤岸,造就了大江大湖的山水胜境,“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文脉、山脉,水文、水韵在此相互交融,最早的水稻种植、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漆器在此生发……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阐释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在这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贤们抒展心怀家国、命运与共的深厚情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中央苏区旧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处处有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留下的红色记忆。

“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明是多源流、多根系的,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有相当高度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长江的引流滋养下,江南文脉生生不息传承演进,成为长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的灿烂文化明珠和文明瞭望塔。

凭江而兴,长江之水滋润江南文脉

水,流动不居,至善至柔,泽被万物。“长江之水天上来”,千百年来,长江以其“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为秀致婉约的江南文化带去群山万壑和百川汇海的别样景致,不断丰富着江南文化的内涵。

“江南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性,包容性强、善于进退、寻求探索、生生不息。”安徽大学教授刘伯山指出,长江在宋代之前主要还是一条政治的江、军事的江,之后才成为经济的江,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南宋以后,伴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显现,江南文化在长三角地区兴盛发展,并保持长期繁荣。

以江苏为例,作为万古长江的流经之地,长江江苏段干流总长433公里,流经8个设区市,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长江为中华文明孕育、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也为江苏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据统计,2021年江苏沿江八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0%,长江江苏段文化遗产与文物资源均占据全省七成以上。

长江是江南水乡的主脉,在江南平原与大运河交汇,把众多河湖荡氿串联起来。“长江、运河为水性江南注入了开放包容与活跃进取的因子,很好弥补了江南‘湖塘文化’的不足。”在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看来,长江自西而东、运河贯通南北,为江南温和安逸的“湖塘文化”增添了包容性、进取性和张力。时代发展至今,深深融入长江元素的江南文化,在既有的开放包容、善于吸纳的气质神韵中,愈加凸显出探索、进取乃至刚勇的全新精神特质,从而拥有了更加丰满的时代性格。

“长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开放性与凝聚性、对抗性与交汇性、延续性与不平衡性。”《长江文化史》主编徐吉军表示,长江赋予江南的水文化,既有灵动诗意、善于变化,又有脚踏实地、务实而进取;既有细腻的审美,又不乏高远的追求;既开放包容、善于吸纳,又能较好保持自我个性;既注重个体的修为,又充盈浓郁的家国情怀,总能做到义利兼顾并举。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化不仅建构了江南文脉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在与世界的文明对话中,展现出江南文化、中华文化独特的吸引力、感召力。

拥江而美,水韵江南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江南因长江而名,因长江而兴。江南文脉因长江而恢宏辽阔,从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走来,和着长江水走进中华文明的生命,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长江文化是江南文脉的母体和生命之源,传承创新长江文化是江南文脉的本色和天命。”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当下,以江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正在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未来,整个江南流域将变成一个大公园,成为世界级的美好生活廊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长江文化、江南文脉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地,江苏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大潮中,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江苏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富矿,促进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工业设计、城乡建设,让悠久的长江文化在江苏大地绽放时代魅力,展现持久的影响力;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铁腕治理污染,系统修复生态,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的街角公园就能触摸自然肌理、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努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找准中华儿女“同饮一江水”的共情共鸣点,推动长江文化、江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江苏、了解长江、向往中国。

“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对话,是对江南文脉在新时代使命担当的一次检阅和自觉,也是江南文脉在滚滚长江中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一次遐思展望。”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说,仰慕是为了继承,守护是为了创新。我们要在守护中为长江水、为江南文脉的流淌开掘新的深度、拓展新的境界,让长江水、让江南文脉在大海的奔腾中流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向世界献上中华民族更加绚丽夺目的文明银河。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专家热议——

长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陈洁

11月19日下午,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高端对话环节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两个关键词,倾情分享各自研究视野里的思想火花,多角度解读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激荡中讨论长江文化的发展路径。

重读时空观念里的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绵延万里,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三种文化类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史学会原副会长熊月之从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入手,指出万里长江在不同的流域空间中,由于地形环境、自然禀赋的不同,从而赋予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影响。“即便是上游的巴蜀文化,‘巴’和‘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这些共同被长江文化囊括在内。”

长江的空间处于历史变动之中。熊月之指出,比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便是扬州,因为那时长江出海口还处于扬州一带。像南通很多地方,都是由长江自上游逐渐带来的泥沙冲积形成平原后,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这个地方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寥寥几笔,传情达意。熊月之分析说,这体现的是长江的空间距离。“在当时人的生活经验里,长江的上下游之间已经被视为非常遥远的距离。近代以后,长江上的轮船运输对物流影响很大,交通条件的改变,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增进了西部、中部跟东部的联系。人通过改造自然,使长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本场对话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主持。他表示,长江作为母亲河,不断给我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带来了更多文化与物质的滋养。用孟子一段话来总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所谓的“道”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以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支撑。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我们对长江文化的认识,如何在考古发现中更新?三星堆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以视频方式参加论坛,讲述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传奇故事。

对三星堆考古发掘进行的三次直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了100亿次。“我们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文化文物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让文物的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利用。”

雷雨表示,现有的考古成果表明,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夏商至西周早期中华大地上众多区域性文化中发展程度较为独特的一支,三星堆文化以鲜明的地域性为基础,广泛吸收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文明特质。“三星堆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实证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三星堆的发现也让中华文明显得更加活泼有趣。”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能够更新人们对于古代文化或者是古代文明的认识。在雷雨看来,无论是浙江的良渚、江西的大洋洲,还是湖北的盘龙城、四川的三星堆,这些重大考古发现极大提升了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地位,也使人们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家重新思考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道路、格局、机制等重大课题。

“比如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引发对中国文明史立足于世界的热烈讨论,并由此提出‘中国方案’。这是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崭新且非常了不起的贡献。”雷雨说。

开放包容中蕴育精神传统

“整个长江流域有着非常广泛的文明形态,自然山水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这是长江文化非常显著的特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林志猛特别指出,中国的山水文明可谓独树一帜。

在林志猛看来,由长江文化带来的江南文化以及中国的山水,塑造出很重要的精神层面,首先是对内部秩序、对人的精神世界秩序的追求,延伸到对外部社会而言,则是对有序和谐的追求,这与西方海洋文明所追求的扩张性明显不同。比如说,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都让山水文化跟善、仁、智这些人最宝贵的东西、最好的生活方式关联一起。“山水的流动性和稳固性这两个层面的结合,是中国山水文明非常鲜明的特征。”

长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传统。现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从文学意识的角度,畅谈长江文化的优美意境与丰富历史内涵。他从《春江花月夜》《岳阳楼记》《三言二拍》《千里江山图》出发,分别从诗、文、小说、绘画角度来阐述长江文明的流动变迁。

他同时指出,“水”的意象是长江文化表达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水”如果单独来看,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种对于时光流逝的感触,与人世的感慨、社会历史的沧桑变化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关注“水”本身、“水”背后的文学艺术形象,更要关注的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既有儒学情怀,也有道家洒脱,其中“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蕴含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水本身以及水和月的关系、水和山的关系、水和人生关系的融合,会形成很多奇妙组合,这些组合都有中华文化积淀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