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江苏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是在数千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一种脉动,不仅是一种客观呈现的文化,而且是一种深植个体生命和集体记忆的生生不息的文脉。《江苏文库·研究编》以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功力,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江苏文化的脉动,读懂江苏,触摸江苏文脉。近日,记者采访《研究编》主编及编纂团队,了解《研究编》的进程、目标及编纂背后的故事。
四个板块,梳理提炼江苏文脉
《研究编》的组织和协调依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文脉研究院,樊和平、王月清、姜建、王卫星、胡发贵、胡传胜等专家学者先后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研究编》包含哪些内容?《研究编》主编、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兼文脉研究院院长王月清告诉记者,《研究编》的任务是以理论研究的形态全面描述、梳理、总结、提炼江苏文化传统的流脉、内涵、特征、规律和贡献。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由此设计了“江苏文化通史”“江苏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文化专题研究”四大板块。
“根据‘文脉’的理念,我们将《研究编》的顶层设计以一句话表达,‘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副总编、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说。
“江苏文化通史”的要义是“通血脉”,关键词是“通”。是江苏文化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相通,是江苏文脉中诸种地域文化的沟通,是各重要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联通,更是江苏文化与江苏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畅通。
“江苏文化专门史”和“江苏文化史专题”的要义是“知命脉”,关键词是“专”,即“专门”与“专题”。“江苏文化专门史”在框架上分为物质文化史、精神文化史、制度文化史、特色文化史等,深入研究各类专门史,总体思路是系统研究和特色研究相结合,以此实现对江苏文化的体系性把握;“江苏文化专题研究”着力研究江苏历史上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各种学派、流派以及文化现象、文化问题等,如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常州学派、江南园林、文化遗民等。
“江苏文化名人传”的要义是“仰望山脉”。与那些有着重要贡献并形成久远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揭示他们的文化气质、文化风采与文化建树。
文化名人也包含少数“外地人”
在精神、文化领域,江苏不仅有灿若星河的文学家,而且有彪炳史册的思想家、学问家,更有数不尽的才子骚客。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倾听、文化诠释、文化理解,是“文化名人传”的最大难点,也是其最有意义的方面。“文化名人传”计划为100位江苏文化名人作传,为呈现江苏文化名人的整体画卷,同时编辑出版一部“江苏历代名人辞典”,集中介绍历史上的江苏名人1320位,其中以文化名人为主。
江苏文化名人有哪些特点呢?江苏省社科院文脉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历代文化名人研究”中心主任姜建告诉记者:“江苏文化名人有两大特点:第一,贡献影响的重大性,即均为对全民族的文化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形成重大影响;第二,脉络的连续性,名人队伍不仅连续,而且越来越壮实。”
此次作传的100名江苏文化名人,主体由江苏人组成,但也包括少数“外地人”。据姜建介绍,江苏由于其经济文化优势带来的人才集聚效应,形成了江苏文化名人另一个重要特点:构成的包容性。“即江苏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创造的,他们包括江苏人,也包括在江苏成长成熟并成就其文化伟业的外省人,譬如江西的王安石,安徽的方苞、吴敬梓等等。”
体量最小,难度却是较大
《研究编》启动时只有前三个板块,2015年底的一次文脉研究动员会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传胜向当时《研究编》的负责人樊和平教授提出,江苏文化专题研究也很重要。樊和平采纳了他的意见,增加了“江苏文化专题研究”板块。
“前三个板块都带有‘通论’性质。传记是对某个文化大家一生的事迹与成就的描述与分析;专门史旨在整体勾画某种文化类型的发展线索与特征。第四板块则属于‘专论’,体现探索性,强调新材料、新判断。所谓专论,第一是‘专’,选题专门、精深;第二是‘论’,重点在论证作者对江苏或江南文化史某一方面、某一专题的独特判断,成作者的‘一家之言’。专论需具有精深的研究、鲜明的判断或观点、严密的论证等特点。”胡传胜说。
据胡传胜介绍,“江苏文化专题研究”前三年聚焦于明清江苏的学派、明清小说、六朝文学与宗教等江苏文化的标识性内容,以后扩展到江南园林、现代文学流派等方面,充分体现江苏文化的高原与高峰。
《研究编》目前的进程和明年的目标是什么?王月清告诉记者,《研究编》立项数为265项,已经出版成果32项,2022年底前约有15项成果面世。明年将针对“江苏文化专门史”和“江苏文化专题研究”开展最后一次立项,补足一些重要而还未立项的内容。
据王月清介绍,与《江苏文库》其它编不同的是,《研究编》每一本书都需要原创,体量最小,难度却较大。一方面面临着继承超越、拓新补白、史料发现、精心打磨等具体困难,另一方面面临着开放性聚合权威专家集中攻关以及选择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书写风格等问题。
“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做事不注重过程打磨是很难成熟的。”王月清说,“如同破茧成蝶,只有经历了执着、艰辛的过程,才能完成本质的蜕变,在奔涌不息的文脉江河之上翩翩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