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大火的剧有《去有风的地方》《狂飙》等。每一部火起来的剧或多或少契合了观众的心情。譬如,《去有风的地方》便满足了都市人渴望慢生活、渴望工作与生活互相平衡的潜意识。剧中,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去往的云南大理,在“数字游民”这一群体中,已红了很多年。
“数字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前日立公司CEO牧本次雄的著作。“数字游民”直译自英文“Digital Nomad”,“Nomad”本意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早在上世纪90年代,牧本次雄就预测,互联网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移动办公会模糊工作、休闲、家庭和旅行之间的界限。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他们的房子,去拥抱一边靠互联网创造收入一边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彻底脱离了朝九晚五、办公室隔断和令人烦恼的通勤。”
在麦肯锡近年公布的一项调查中,五分之四的受访者称他们享受居家办公的时光,省去了每日通勤——以及月票、汽车、干洗和办公室午餐开销——将给员工带来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和事实上的薪水上涨。
长居大理的旅行作家许崧便是一名“游牧”了十多年的资深“数字游民”。2021年,许崧在浙江安吉的白茶原产地溪龙乡,规划建设了安吉创意设计中心(ACDC)和安吉数字游民公社(DNA),试图构建一个属于“数字游民”的创意社区。许崧说:“我们想做的,就是为愿意在乡村短居或常住的设计师,提供一个能支持大家工作的体系……把人聚集在一起,让信息流动起来,创意自会发生。”
马蜂窝旅游发布的《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显示,有超六成年轻人渴望成为办公地点不固定的“数字游民”,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云南大理、浙江安吉、海南陵水、广西柳州等地成为国内“数字游民”的优选目的地、聚居地。放眼全球,东南亚的巴厘岛、清迈等地遍布“数字游民”及“数字游民”相关社区。据《福布斯》不完全统计,迄今共有46个国家推出“数字游民签证”,包括克罗地亚、爱沙尼亚、葡萄牙、冰岛、希腊等国。
大家来到有风的地方,享受美好生活,不过,有风的地方也并不总是那么阳光明媚。2023年春节期间,知名自媒体人卢克文在大理的床单厂艺术区写道:“在我周围都是美好的事物,是音乐、是阳光、是茶点、是青春。然而我已经多历世事,不再只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了,我知道大理这种文艺氛围形成的背后,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是越战、是嬉皮士、是曼森案、是大麻、是西方文化曾经对我们的巨大冲击,以及地方发展后的自我管理、自我文化氛围的形成。”正如“数字游民”这一群体,可能在物质上的支出变少了,但“隐形成本”走高了。例如,收入的不稳定、职场的晋级、长期“游牧”带来的孤独感……要成为一位葆有可持续高收入的“数字游民”,同样需要高门槛。
而在《狂飙》中引发热议的两位演员——张颂文常年生活在北京郊区,赶在每天下午4点左右去菜场——因为便宜,才能在首都这样的城市继续苟着、等待机会;另一位常州老乡高叶,和朱一龙是北影的同班同学,同样也是演了无数个记不住名字的配角之后,才迎来了事业爆发期。
熬着,可能才是生活的常态:工作,不是换个城市就能盘活的;职业,不是选择“早集”行业就必然能够功名成就的;城市,不是退守便能岁月静好的;有风,不等于一定会起飞。去有风的地方,不如,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