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既爱“走马打卡”也爱“沉浸体验”
发布时间: 2023-05-01   访问次数: 1298


美食消费成大头,超七成受访大学生热衷“边玩边吃”

夏日将至,即将大学毕业的洪舒云早早把毕业旅行安排上日程,热衷于打卡历史古迹的她将毕业旅行的地点定在了古都洛阳。她计划穿上古代服饰,在古都的大街小巷来一场“沉浸式体验”。

  和洪舒云不同,就读于山东一所高校的黄璐潞更在意“效率”,抱着“来都来了,不能留下遗憾”的想法,她曾把一趟北京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三天三夜,圆明园、颐和园、南锣鼓巷、故宫博物院……一个都不落下。”

  近期,有关大学生旅游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各地学生又将掀起一轮新的出游热。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50所高校的有效问卷2087份。调查结果显示,82.7%受访大学生安排了今年的出游计划。

  “走马打卡”“沉浸体验”皆成行

  一些受访学生将本年度的出行计划安排在了“五一”小长假。中青校媒调查发现,46.1%受访大学生平均每次的旅行时间在三到四天,39.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一天以内,或者一到两天的短期旅行。另有14.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五到六天,或者一周以上的旅行。此外,不少受访大学生倾向于短途跨省游和省内游的形式,占受访总人数的62.9%和49.8%。

  黄璐潞便是省内游的参与者,在听说“青春没有售价,泰山就在脚下”这句流行语后,她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泰山行。不过“抬头是腚,回头是脸”的密集人流,还是超出了黄璐潞的预料。泰山7000多级的台阶让黄璐潞“叫苦连天”,只好一边感慨泰山景色壮美,一边总结经验,“爬山真的苦,泰山会平等地‘惩罚’每一个嘴硬的大学生,旅游还是要量力而行。”

  同样体验了“倍速旅行”的,还有来自云南一所高校的段海霞。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极速旅行的18个小时里,她通过高铁、地铁、轮船、公交、索道、步行共计6种出行方式,打卡了香港的9个知名景点,其间还品尝了河粉、豆冰、粉冰、菠萝包、港式奶茶等特色美食。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0.6%受访大学生表示喜欢“倍速旅行”,49.4%受访大学生则表示不喜欢这种模式。喜欢这种模式的受访者中,62.3%认为选择该模式是受限于出游时间和预算;54.2%受访者认为该模式可提高旅游效率;53.9%受访者则认为这可以弥补此前没有去过的遗憾;46.9%受访者认为这样可以追求刺激感和新鲜感,通过这样的方式释放压力;28.7%受访者则是受到网络媒体宣传的影响,引发效仿心理。

  与“倍速旅行”相对应的,“沉浸式旅行”得到87.9%受访大学生的喜爱。83.6%受访者看中“沉浸式旅行”的体验感;60.3%受访者认为“沉浸式”融入了背景、文化、故事等多元化信息,学习性强;57.0%受访者则认为该模式趣味性高,互动性更强。

  前不久,就读于吉林省某高校的吴亚坤刚结束了一场“沉浸式旅行”。因为学校在东北,每年春天都来得很晚,吴亚坤和同学相约到杭州提前感受春天。在杭州的第一天,几人从落星山走到西湖边,等爬完山、逛完湖天已经黑了。第二天的行程则从下午开始,“就在龙井村爬茶山,待了一整个下午。”这样的慢旅行让吴亚坤觉得自己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得到了充分放松。

  除了旅游形式不同,大学生的出游计划也各有特色。34.0%受访大学生详细规划,做足攻略;60.9%受访大学生会做简单的出行规划,大致构思出行攻略;还有5.1%受访大学生倾向于不规划,“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美食鉴赏家”“旅途摄影师”都是旅行的意义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7.4%受访大学生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吴亚坤就是其中之一。虽然2023年还未过半,吴亚坤已经打卡了海口、三亚、杭州、沈阳、秦皇岛等城市。在她眼中,旅行是“长见识”的一种方式。“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之外建立新的连接,看看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水什么样,房子什么样,人什么样,丰富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在寻求身心进步的同时,76.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旅行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好机会;69.8%受访大学生更在意品尝美食,一饱口福;34.2%受访大学生乐于在旅途中结识玩伴,拓宽交际面;27.1%受访大学生则将旅行看作使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喜欢的旅游景点类型多元,77.3%受访者喜欢领略山海美景;63.5%受访者喜欢各个城市的特色街区、美食街;57.0%受访者喜欢游览名胜古迹。

  结束了几次“畅快之旅”后,吴亚坤发现自己的钱包“日渐消瘦”。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4.3%受访大学生将钱花费在当地美食上;此外,各大景区门票(43.8%),住宿酒店(37.3%),景点周边、纪念品(26.3%),服饰(19.5%),以及徒步、爬山等出行装备(9.1%)也是受访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点领域。

  旅行中,来自福建一所高校的林燕萍没少给旅游地的美食“投资”。回忆起上一次在漳州古城,林燕萍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特色——四果汤和手枪腿。“去云洞岩爬山散心的时候,还专门带了一份云洞岩盐鸡。”

  和林燕萍一样,每次到不同的城市,洪舒云都会去当地的菜市场转转,和店老板聊天,再请他们为自己推荐几种当地的地道美食。

  57.6%受访大学生把自己定义为旅行中的“美食鉴赏家”。旅途摄影师(45.6%)、省钱小能手(36.7%)、休闲乐游派(35.8%)等,都是他们给出的标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罗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4月28日 06 版

在浅逛和深游中,这届年轻人自有分寸

 “主打一个效率!”“33小时速游北京,转遍8个景点。”“日行3万步,挑战一天吃遍天津。”

  这种看似极限操作的旅游模式正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随心所欲,说走就走,短时间内打卡多个城市和景点,行程安排紧锣密鼓,有的整趟旅程下来只花费几百元。不过,也有年轻人喜欢深度体验城市氛围,沉浸式感受一座城市的人间烟火气。一快一慢,一浅一深之间,这届年轻人自有分寸。

  浅逛式旅游成本较低,抓住周末两天时间,花上几百元便可以来一场紧张刺激的旅行。不仅时间、经济成本低,获取信息也相对容易,社交媒体上大量攻略让年轻人可以短时间内确定拍照打卡地、美食品鉴地、住宿休息地,一边搜集攻略一边优中选优,有人直言“为了这次出游,我连PPT都做好了”。

  高铁动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一天逛多地”从想象变成可能。从天津到北京半小时即达,长三角地区高铁互联互通,城市里交错的地铁线路成为年轻人南北转战的重要交通工具。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倾向短途跨省游,49.8%的受访者倾向省内游。可见,区域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让短途出游变得唾手可得。

  组队去淄博吃一顿烧烤、和朋友到西安打卡汉唐文化、夜爬泰山在朝阳中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约上三五个精力充沛的小伙伴,开启一段冒险式的出游体验,热闹欢乐的氛围感之外也承载着一群人的青春记忆。

  低成本、高欢乐的浅逛式出游背后,是年轻人对极致性价比的追求。一个景点是否值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与其是否能带来独特的身心体验息息相关。面对重复性较高的古文化街、商业气息浓重的小吃一条街,年轻人选择“走马观花”打卡,自然在情理之中。如果单个景点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增加游览的数量和极限行程则是年轻人给自己添加乐趣的“智慧”。不过,极速浅逛之下,年轻人也要懂得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追求打卡数量影响了健康和安全。

  年轻人热衷于浅逛式出游,并不意味着对深度体验游的排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7.9%的受访者喜欢“沉浸式旅游”的模式。带着烟火气的菜市场、城市公园、小餐馆未尝不是年轻人喜欢游玩的去处。有的年轻人同样愿意约上三五好友到山间乡野、自然营地度过一段轻松舒适的时光。

  无论是浅逛打卡式的出游,还是深度参与式的体验,都足以展现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两者都是年轻人的正常选择,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出游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

  旅游旺季来临,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与其纠结浅逛旅游的极限操作,不如多注重独特旅游景观的打造,开发呈现好景点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感兴趣的年轻人自然而然会投入时间深度游览体验。对于浅逛式的年轻人,文旅部门不妨抓住机遇,推荐游览路线、开通交通专线、推出低价住宿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友好和善意。毕竟这不仅事关文旅发展,也是一座城市彰显青年友好魅力的重要时刻。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4月2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