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吴江“江南文化新空间”吸引75万游客五一“打卡”
发布时间: 2023-05-14   访问次数: 1070


太湖之水,奔腾东流,那是直泄大海的吴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蒋捷笔下的吴江。烟雨水乡,梦里江南,那是人间天堂的吴江——

暮春初夏的江南,最是一年好时节。

五月的吴江,烂漫如诗,明丽如画。

这个“五一”假期,无数的人们从无数的远方赶赴吴江,有慕名江南文化而来的,有游子探亲回乡的,更有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趁着假期走走看看的,吴江,提供了不一样的旅游新空间,它有江南文化的经典风格,却又远不止于此。让我们从容的脚步一一走过它们;惊喜的眼睛,一一发现它们;快乐的心境,一一感受它们。

包先生一早就赶去看望生活在同里古镇的母亲。他知道,这样的日子,去得晚了,不仅车子难停,可能走路都快不了。果然,虽是从相对冷清的北门进镇,远远的,已经看到好几个旅行团在门口排队,游客随着导游的小旗帜缓缓进入古镇,脚步声很快唤醒了整个古镇。很快,涌动的人群如同一条河流,走过三桥,而真正的河流里,一对新人正站在船头向游人挥手示意,今天是他们的好日子,中式婚礼隆重而热烈,身着传统婚服的一对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以及嘉荫堂、耕乐堂,皆游人如织。镇中心的古戏台上,正出演越剧传统折子戏《一缕麻》,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相对老牌旅游名镇同里,古镇黎里在“五一”期间的表现相当抢眼,不仅大街小巷都是游客,黎里美食“三件套”——套肠油墩辣鸡脚更让人食指大动,再来一碗多肉馄饨,高度拉升满足感。柳亚子纪念馆在假期第一天,进馆人数就刷新历史创新高。黎里还有许多美丽而具有历史渊源的老宅子,当天都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客流,他们在这里探幽访古,感今怀昔。

这个“五一”,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芦墟古镇也迎来一拨拨外地游客,他们来这里寻找和享受老时光,慢时光,好时光。

震泽的风情又是别样的,宝塔街上的古老石板,亲密接触着大大小小纷至沓来的脚步,像一个个隔着时光的亲切问候。走禹迹桥,上慈云塔,在文昌阁祈祷,然后,来临水的茶楼喝茶。还有七都的吴村烟市,走走老街,吹吹太湖风,晒晒太阳发个呆,让湖水带走你的疲惫,也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的江南旅游以古镇为主,而以乡情野趣和科技加持的江南文化旅游新空间这几年在吴江更是异军突起,吸粉无数。

家住震泽太湖雪蚕桑园附近的小梁这几天开车回家都要跟交警报备自己的家庭住址,不然,他的车子就开不进来,这是为保证游客停车的新举措。小梁把车停进自家车库时,发现邻居家的场院上停了好几辆外地牌照的车,一看就是游客的。“五一”假期,蚕桑园的游客每天多达三四千人,参观蚕桑园,看蚕宝宝的一生,摘桑葚,烧野伙饭,不仅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穿梭在漫无边际的桑树田里,仿佛回到了童年。

北靠长漾,东临雪落漾,南依頔塘河,“长漾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也是提供田野休闲生活的好去处。不仅仅是田园风光,毗邻“长漾里”的震泽齐心村,百亩稻田之中,一座酷炫无比的赛车场如同哈里波特的魔法城堡,从天而降,风驰电掣的赛车与宁静朴素的稻田,不仅毫无违和感,强烈的反差,反而碰撞出时尚的火花。它拥有880米的国家级赛道,能够承办专业的卡丁车赛事。这样的乡村+运动的新模式为整个长漾沿线注入新活力,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

汾湖的曲水善湾,是鼋荡边的点睛之笔,善湾村、吴家村、东联村、许庄村等串成的美丽乡村群,是一片片充满乡土气息的稻田,河荡清澈,白墙黛瓦,花木扶疏,交通方便,是寻找乡情野趣享受田园风光之地。盛泽镇的“芳菲时节 雅趣绸都”系列文旅活动,桃源的林海天地,在假期里都为无数的游人提供了精神休憩之所。

因费孝通而名满天下的江村,这个“五一”更是热闹非凡——江村1936·南园开园。园内的蛋壳营地、美好生活市集、田园音乐会、草地运动会、露营用品展等与假期适配度超高,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了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们,车辆人流外溢到周边好几个村子。

如果说江南古镇,乡情野趣都是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那么吴江更有浓浓文化味的太湖风。东太湖边的数字艺术馆、苏州湾博物馆和苏州湾大剧院早已成为无可争辩的网红打卡地,这个假期自然人流如潮,络绎不绝。当数字邂逅艺术,无论是用光影变幻诠释青绿山水,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还是在游客心中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机、无限丰盈的灵感世界,都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新体验。在丹青翰墨里游走穿行,从咫尺山水看青绿江南,品人文吴江,则是苏州湾博物馆提供的假期礼物。音乐剧《苏东坡》“五一”期间强势回归苏州湾大剧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现代音乐中与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多么难得的体验!

走过万公堤繁花似锦的早晨,看过阅湖台音乐与喷泉的共舞,再赶一趟盛家厍的市集,在老街上吃一顿晚餐,才是“五一”假期最完美的收梢。

这个“五一”,吴江全区接待游客75.4万人,创了新高。

策划 庾康

撰稿 李红梅

摄影 钮泉娜 邹秋林 潘国平 赵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