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城乡的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长期以来,文化馆在社会上的“能见度”和“存在感”比较低。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不少文化馆习惯做政府交办事项的“落实者”,缺乏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为文化馆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文化馆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在全民艺术普及中,重点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青少年美育、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等工程,将文化馆打造成开放、年轻、数字化、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开门办馆,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文化馆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性机构,人民群众在哪里,文化馆的服务就应该出现在哪里。这要求文化馆必须开门办馆,不能将业务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比如,很多文化馆过去“早上开门、晚上关门”,员工上班也是“朝九晚五”,这显然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开放的文化馆就要打破过去“朝九晚五”的开放方式,坚持延时、错时开放以及预约服务、馆外服务等理念,为不同时间段进馆的群众提供更多选择。在服务模式上,应走出场馆,采用流动文化车、流动舞台车等方式,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过去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文化馆的员工是主角,群众是配角。打造开放的文化馆就要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真正主角。比如,近几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策划推出村晚、百姓广场舞交流展示、“大家唱”群众歌咏、“百姓大舞台”等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把舞台完全还给群众,大大激发了群众文化的活力。
打造开放的文化馆,还应积极拥抱变化,调动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中。比如,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带领各级文化馆积极与央视频、视界、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合作,打造文化馆行业新媒体矩阵,扩大了文化馆行业的声量;建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民艺术普及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加入合作,对文化馆的公共文化事业精准补贴,形成全社会共建文明社会的良好循环;与国家级文艺院团合作,把顶级的艺术资源通过云端向全国推送。
抓住数字化机遇,走近年轻人
过去,文化馆以妇女、儿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文化馆人戏称自己是“386199部队”。当今社会,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十分旺盛。文化馆要想扩大影响力,就应提供更多面向各类人群特别是能吸引年轻人的文化服务项目和活动。
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是文化馆增加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的可行之策。目前,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正推动在文化馆设立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引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健康的故事内容,将文化馆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文化馆。
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数字化服务,不仅是文化馆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馆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的重要途径。2017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开始探索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2021年,公共文化云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
通过搭建“1+N”形式的公共文化云平台,地方云与国家云联通,汇聚形成资源池、用户池、数据池。目前,国家公共文化云已覆盖全国,成为安全、便捷、权威、丰富、开放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该云平台上,有“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等不同的服务板块。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通过公共文化云,推出云上群星奖、云上广场舞、云上村晚、云上大家唱等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活动,把文化服务通过云平台送到群众身边,有效满足了他们的文化艺术需求。
满足乡村群众需求,补齐服务短板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一个表现就是,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依然存在较大短板。文化馆能否提供乡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能否把优质服务送到乡村群众身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能否补齐。
各地农村都有大量闲置的空间,文化馆有效利用这部分空间开展文化服务,既能帮助乡村盘活资源,又能延伸自身服务手臂,扩大服务范围。目前,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正在举办“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将推出一批“美”“好”“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这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乡村文艺骨干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现有的乡村文艺骨干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所以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往往力不从心。要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必须为乡村输送培养一定数量的文艺人才。在这方面,文化馆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计划开展“乡村文化骨干艺术能力提升计划”,对县、乡、村三级文艺骨干人才进行艺术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文化馆(站)人员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基层文化馆(站)的活力。
除了培养乡村文化骨干,2021年以来,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还统筹全国3000多家文化馆资源,以“培育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发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乡村网红”志愿者,让“乡村网红”成为乡村振兴的代言人、推介官和数字时代新型文化志愿者。这项工作不仅用文化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也丰富了基层文化馆(站)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积累了经验。
总之,文化馆作为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承担着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性作用。新形势下,各级文化馆(站)应瞄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入发展。
(作者:白雪华,系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
为人民群众打造生动美育课堂
作者:吴鹏宏《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13版)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正式提出“全民艺术普及”;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上升为法律规定。
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美育素养,是各级文化馆的重要责任。上海市除了市一级的群众艺术馆,还有18个区级文化馆、22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5600个村(居)文化活动室。近年来,上海市各级文化馆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全力建设“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将各级文化馆打造成为全年龄段人群服务的美育课堂,引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民文化节是上海各级文化馆开展全民美育的重要抓手。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将艺术普及、人文教育、市民素养提升融于一项项具体活动中,激起市民对崇高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升市民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美育之河的重要源泉。上海市民文化节通过举办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传统文化经典中,燃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上海市民文化节还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合作推出“电影中的真善美”“阅读中的真善美”“艺术中的真善美”系列征文活动,邀请市民用文字记录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场好戏中的真善美。如今,走过了十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又踏上了新征程。从今年开始,上海市民文化节将每年4月8日的“文化服务日”升级为“城市美育日”,这意味着该文化品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上海的公共文化工作正向着“全民美育”迈进。
文化馆一般都是白天开放,晚上关闭。可很多上班族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下班后才有时间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为此,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推出市民艺术夜校,面向18到55岁的中青年人群开设艺术课程,受到白领们的热烈欢迎。很多人结束一天的忙碌,下班后来不及吃晚饭就直接赶到文化馆上课,他们将艺术夜校看作“都市中的艺术家园”“忙碌工作、生活之余的心灵栖息地”。七年来,年轻白领们上课的热情不断高涨,艺术夜校的课程不断扩容,校区和教学点位也不断增加。2022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次实现上海16区全覆盖。
为满足更多市民的美育需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目前已在上海数字文化馆上开通40门免费“云体验”课程,同步推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国学、非遗等8个门类的线上课程,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还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各分校均开设了线上直播课程,并利用线上优势,将直播课程的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大大拓展了美育的覆盖范围。今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将不仅在教学点、课程、学员人数方面实现倍增,还将首次推出提高班,并面向在沪外籍人士开设专题培训课程。
开展全民美育,仅仅靠文化馆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上海“社会大美育”主要实施单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目前正牵头统筹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计划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社会大美育”旨在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目前已经有70家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院团、图书馆、非遗场馆等6大类机构加入,所有“社会大美育课堂”将立足特色资源,进行整体策划,形成主打品牌。每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每年将推出至少20场面向市民、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接下来,我们将遴选和征集更多符合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更多品牌项目,并积极推动美育项目下沉到社区、校园、楼宇、商圈、企业,进一步提升人群覆盖率,让更多市民走得进场馆、看得见艺术。
虽然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等项目,我们为上海的全民艺术普及打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但社会美育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接下来,我们将凝聚社会各方共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美育中来,努力为全民美育水平的提升贡献文化馆人的力量。
(作者:吴鹏宏,系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在新场景中满足市民文化新需求
作者:黄晓丽《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13版)
2022年6月19日,在东莞著名的老街振华路,“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父亲节专场活动,在斑驳的骑楼间与市民不期而遇。街头巷角被布置成小而美的演出场地,“路演+快闪+现场互动”的街头艺术形式,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参与。《父亲的散文诗》《当你老了》……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纷纷拿起麦克风,用歌声表达对自己父亲的感情。零距离音乐会、互动演唱、现场采访、写信倾诉……走心的策划和温情的表达,让很多市民惊呼“很特别”“很怀念”,活动随即在很多东莞人的朋友圈刷屏。这是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创新服务方式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文化馆一直在群众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潮流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文化馆面临着如何打造服务新场景、满足人们新需求的挑战。比如,2021年,东莞迈入GDP过万亿元、人口过千万的新阶段,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4岁。如何更好地服务广大年轻市民,成为东莞市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需求催生新场景。2022年,东莞市文化馆创新策划“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联动全市33个镇街(园区)分馆,全年举办250多场“小而美”“在身边”的音乐活动,让市民听到城市里流淌的旋律,线上线下惠及1874万人次。
如果文化活动局限于场馆之内,服务覆盖的人群只能是少数;如果只举办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必定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就近轻松参与文化活动,东莞市文化馆把活动场地从场馆内搬到场馆外,在公园、商场、城市草坪、工业园区等不同地方搭建小型舞台,打造出一个个开放的音乐空间。有了“地利”,我们还巧借“天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专题活动,如“520全城告白”“母亲节妈妈的吻”“香港回归25周年经典粤语金曲之夜”“中秋节但愿人长久”等,既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也让文化活动成为群众身边常态化的存在。
此外,为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音乐类文化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流行音乐、小型交响乐、室内乐、阿卡贝拉、轻摇滚、爵士乐、流行新民乐等不同音乐形式,并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将活动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让活动散发出青春气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馆的任务是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但仅仅靠文化馆自身力量,已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文化馆必须整合资源,凝心聚力,改变以往靠自己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既横向引入社会力量,又纵向推动多方文化要素联动共享,实现公共文化供给的多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比如,近些年,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推出优享文化年创投大赛,扶持共享文化空间,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供给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社会力量,大大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东莞市文化馆还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和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等三大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高端文化资源要素“请进来、走出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比如,依靠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动各地文化馆同行,策划举办了全国群文影像大展,举办“街拍中国”走进东莞系列活动,让市民可以就近参与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国乐经典·时代新声——中央民族乐团俪人行与青衫渡室内乐音乐会”,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演出。
创新是文化馆的生命和灵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只有打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擦亮文化馆的服务品牌,才能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东莞年轻人众多,我们紧盯年轻人的“潮文化”,把打造“潮流东莞”品牌作为创新文化馆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新场景、新空间、新业态来满足年轻人的新需求。比如,2023年“潮流东莞”品牌活动包括“潮业态、潮音乐、潮非遗、潮生活”等四大板块,涉及科技、经济、城市记忆、音乐、诗歌五大维度,将潮文化与传统文化、制造业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深度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文化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预计全年开展超过2500场具体活动。以“潮流东莞”为载体,文化馆日益成为思想汇聚、文艺荟萃、观点交锋的舞台以及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未来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实验场。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东莞市文化馆将继续以开放、融合、创新的胸怀拥抱时代、拥抱潮流、拥抱未来,做大做强文化馆服务品牌,不断打造服务新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黄晓丽,系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