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思政课”第十二讲走进东坡公园
发布时间: 2023-10-11   访问次数: 590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中秋习俗被人们传承和保留,温润现代文明。9月29日正值“中秋+国庆”佳节,常州市公园管理中心联合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常州广播电视台融媒节目中心党支部、常州市芦墅小学、常州市华润小学、常州市文明素养研究会、常州登光文化等,在常州市东坡公园共同举办“公园里的思政课”第十二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小学生们在老师以及父母等长辈陪伴下,来到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闪耀明珠、东坡文化传承地——常州市东坡公园,开展了一场高质量的研学之旅,在City Walk中赓续历史文脉,在探索现代文明中收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一群人,一座城,双向奔赴中,交融汇聚的脉动生生不息。

位于古运河常州城区段咽喉要地的古典园林东坡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属天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整个景区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面积虽然不大,只有4.3公顷,但也别有洞天,文物古迹众多。活动伊始,青少年在东坡公园研学导师钱澄先生的带领下,环游东坡公园,研学了龙亭、御碑亭、东坡洗砚池、舣舟亭、御码头等充满东坡文化气息的景观,共度中秋佳节。

苏东坡十多次来常州都是从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走水路,到了常州便在码头边停靠登岸。如今的东坡公园便是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后南宋有人为纪念在常州终老的苏东坡,建舣舟亭以示怀念。园内,乾隆御碑亭,至今保存六块御碑,三块记载乾隆登舟上岸,三块刻着怀念、歌颂苏东坡的诗文;青石凿成的东坡洗砚池,原在藤花旧馆内,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移至舣舟亭;仰苏阁基台西侧有“坡仙遗范”石碑,乃康熙南巡来常时题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羽程副教授由杭州亚运会所传递出的国风美学谈起,聊到东坡馈赠给一座城市最美的城市宣介,东坡先生曾工作生活过的杭州、徐州、儋州、惠州、黄州、密州、常州等城市,课堂上书声朗朗、齐声合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明月,几千年来承载了多少中国式浪漫,如今,它又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突破,月圆梦也会圆。“中秋+”,加了美好和活力,加了希望和奋斗,加出的是一个个小家的幸福团圆,也是祖国的繁荣发展。张羽程说,品读三苏、看见中国、寻迹探城,希望青少年们跟着东坡先生的足迹用脚步丈量祖国,以文旅精神探寻一座座历史“博物馆”,感受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张羽程还给参加本次活动的小学生们剧透了东坡公园旁的飞虹桥和热映电影《觅渡》的番外故事,觅渡桥始建于明代,20世纪70年代,随子城河的填没而被拆除。作为电影《觅渡》重要的场景,剧组在京杭运河畔的东坡公园内重新创设觅渡桥,最终出现在影片中的觅渡桥就是,透过课堂窗外看到的那座清代古桥飞虹桥“妆点”而成的。飞虹桥横跨古运河与市河交汇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直至今日,飞虹桥始终没有经过重大修整和改动,依旧保存着当年的原形原貌。张羽程希望同学们记住,国庆的前一天,是烈士纪念日!缅怀“常州三杰”在内的英烈,是每个中国人都应铭刻的记忆,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信手拈来的讲授,让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感到很“涨知识”,仿佛蹭了一堂大学选修课。

接下来的文化课程中,青少年跟着中华古典诗词温习了中秋知识。来自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登光文化的李晓霞老师从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切入,苏东坡的常州情缘“眷此邦之多君子”,途经常州时写下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传递着东坡对常州这座城市的亲近,将苏东坡与常州生死相依三十年的故事娓娓道来。跨越千年,青少年度过了有意义的中秋节,在国庆期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公园里的思政课”2022年打响品牌,依托中秋、端午节、春节、清明等“我们的节日”,契合中国式浪漫的“二十四节气”,有效链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已成为全省、全市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在广大学校、家长、师生心目中成为学有所获、以学增智、名副其实的“节日里的充电站”,高校、媒体、公益组织、中小学联袂唱响“中吴风雅颂 文明四季歌”,通过贴近生活、鲜活有趣的方式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在新时代继续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以人文经济学、积极心理学视角,提高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感知力,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为“诚信之城 尚德之城 礼仪之城”建设贡献合力。图文/王晓跃;审/张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