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正当时,麦穗金黄闪。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农耕物候知识,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6月5日,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小青”志愿服务队走进常州市华润小学二(9)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芒种节气主题宣讲活动。
“文小青”王奕首先介绍了关于芒种的基本节气常识以及芒种时节的习俗。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后气温升高,标记了夏季的正式开始,观南北景色之差,夏熟作物籽粒饱满,秧苗嫩绿一片生机,正是收获与播种的大好时机。芒种时节的习俗也颇具特色,包括煮梅酒、喝茶、吃君踏草等,意蕴无限的谚语更展现了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在芒种时节的家庭传统和趣事,可见乐得“忙”种。
在“文小青”徐茹的引导下,同学们齐声朗诵陆游的《时雨》,诗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仿佛将同学们带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卷中——在播种的季节里,应时的雨水,降下了暑气,润洗着万物,田野里到处是农民忙碌插秧的身影;在收获的季节里,每家每户都享受着香甜美味的麦饭,田间地头传来那悠扬的菱歌。徐茹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的同学说,他从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辛苦;也有的同学说,他们仿佛看到了金黄的麦田和绿油油的稻田。在互动中,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诗句的意境,还体会到了自然节律的神奇和农耕文化的深厚。诗歌带来的自然美与人文美让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耕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文小青”邵梦琦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吴藕汀的现代诗《芒种》,诗句“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生动地描绘了芒种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传统习俗。她特别强调了诗中的“熟梅天气”和“菖蒲修剪”两个意象,她解释道,梅雨是指江南一带在芒种期间常见的连绵阴雨天气,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豆类作物的病虫害。而“菖蒲修剪”则是指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避疫,这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紧接着她带领同学们学习了芒种手势舞,通过手势舞的形式,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体验和表达芒种时节的特点和文化意义。在指导下,同学们一边吟诵诗句,一边舞动手势,不仅增强了对手势舞的兴趣,还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理解。
“文小青”郑星引导同学们参与了两个小游戏,旨在通过互动加深同学们对芒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知识问答环节,她提出与芒种节气相关的问题,如芒种的日期、芒种期间的气候特点、传统习俗等。同学们踊跃举手抢答,对节气知识的掌握很牢固,还在引导下学习到了更多关于芒种的知识。郑星带领同学们一起跟节奏拍手互动,用拍手的方式模拟芒种时节田野里的劳作节奏,锻炼了同学们的节奏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韵律和乐趣。
“文小青”王艺璇在课程的最后向同学们深情地讲述了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生平和贡献。她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芒种,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芒种时节的农事活动,更寓意着人生的哲理。在这个时节,我们既要庆祝丰收,也要把握时机,为未来的希望播下新的种子。她鼓励同学们能够学习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
“文小青”们将科普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带到校园中,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配合得宜的游戏,使小学生们对“芒种”这一节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同学们领略物候民俗知识的丰富多彩,体验诗词歌赋的节奏与美感,并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此次活动也为文旅学院的学子们创造了难得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培育文化素养,实现了教学相长和个人成长的双重目标。(图/方增琦;文/邵梦琦;审核/曹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