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6月11日,由我院主办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研讨”在常州成功举办。国内众多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学科发展路径和前沿问题。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俞亚萍,我院党政领导及赵贤德、蓝士英、刘伟生、姚志华等学者参会。会议由副院长张丽芬主持。
俞亚萍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将重塑教育生态,国际中文教育需将AI技术融入教学、研究与服务全链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后,南京大学程爱民教授与俞亚萍副校长共同为“郑和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研讨会的主题报告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程爱民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军提出了量化中文国际传播效能新模型,表示数字语言能力已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语言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昌来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一体两翼模式,并对本专业课程建设和硕士培养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济大学孙宜学教授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四大支柱分别是独立理论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职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培养,借力人工智能可帮助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定位。南京大学教授王玲认为AI时代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完成角色重塑,主动成为AI的合作者,从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华东交通大学朱新建教授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诸多契机和具体问题。
下半场主题报告由我院姚志华副教授主持。程爱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四平、华东交通大学教授阳达、常州工学院教授谢燕红、常州大学教授方寅、南通大学教授陈树萍分别进行了观点分享,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原则方法、地域特色文化推广、游记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对话、专门用途汉语教育发展等方面。我院教授赵贤德为研讨会致闭幕辞,明确了学科建设方向,提出应当以“郑和跨文化研究中心”为旗舰,推动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升级。
此次研讨会紧扣时代脉搏,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沿理论与实践指南,我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学科智能化转型,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文/张楚楚;图/王宏民;审核/张丽芬;编辑/汪明玥)